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:
余闻气合而有形,因变以正名。天地之运,阴阳之化,其于万物,孰少孰多,可得闻乎?岐伯曰:悉哉问也!天至广不可度,地至大不可量,大神灵问,请陈其方……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。五气入鼻,藏于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声能彰。五味入口,藏于肠胃,味有所藏,以养五气,气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:
胃者,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。
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
心为汗,肺为涕,肝为泪,脾为涎,肾为唾,是谓五液。
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:
帝曰:何谓神?岐伯曰:请言神。神乎神,耳不闻,目明心开而志先,慧然独悟,口弗能言,俱视独见,适若昏,昭然独明,若风吹云,故曰神。
《素问·痹论》:
帝曰: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荣者,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脏,洒陈于六腑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,贯五脏,络六腑也。卫者,水谷之悍气也,其气悍疾滑利,不能入于脉也,故循皮肤之中,分肉之间,熏于盲膜,散于胸腹。逆其气则病,从其气则愈。不与风寒湿气合,故不为痹。
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:
阴阳不测谓之神。
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
根于中者,命曰神机,神去则机息。根于外者,命曰气立,气止则化绝。
《灵枢·营气》:
黄帝曰: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,谷入于胃,气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专者行于经隧,常营无已,终而复始,是谓天地之纪。
《灵枢·口问》:
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何气使然?岐伯曰:心者,五脏六腑之主也;目者,宗脉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气之门户也。故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,摇则宗脉感,宗脉感则液道开,液道开故泣涕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,故上液之道开则泣。
《灵枢·决气》:
黄帝曰:余闻人有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,余意以为一气耳,今乃辨为六名,余不知其所以然。岐伯曰:两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谓精。何谓气?岐伯日:上焦开发,宣五谷味,熏肤、充身、泽毛,若雾露之溉,是谓气。何为津?岐伯曰:腠理发泄,汗出溱溱,是渭津。何谓液?岐伯曰:谷入气满,淖泽注于骨,骨属屈伸,泄泽,补益脑髓,皮肤润泽,是谓液。何谓血?岐伯曰: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。何谓脉?岐伯曰:壅遏营气,令无所避,是谓脉。
《灵枢·胀论》:
卫气之在身也,常然并脉,循分肉,行有逆顺,阴阳相随,乃得天和。
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》:
水谷皆入于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故上焦出气,以温肌肉,充皮肤,为津;其留而不行者,为液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,故汗出;寒留于分肉之间,聚沫则为痛。天寒则腠理闭,气涩不行,水下流于膀胱,则为溺与气。
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》:
故五脏六腑之津液,尽上渗于目,心悲气并则心系急,心系急则肺举,肺举则液上溢。夫心系急,肺不能常举,乍上乍下,故咳而泣出矣。
《灵枢·五味》:
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。五味各走其所喜,谷味酸,先走肝;谷味苦,先走心;谷味甘,先走脾;谷味辛,先走肺;谷味咸,先走肾。
《灵枢·五味》:
黄帝曰:营卫之行奈何?伯高曰:谷始入于胃,其精微者,先出于胃之两焦,以溉五脏,别出两行,营卫之道。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,积于胸中,命曰气海,出于肺,循喉咽,故呼则出,吸则入。
《灵枢·九针论》:
五液,心主汗,肝主泣,肺主涕,肾主唾,脾主涎,此五液所出也。
《灵枢·痈疽》:
血和则孙脉先满溢,乃注于络脉,络脉皆盈,乃注于经脉。